奈米定位與我有何關係?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

產品想達到nm定位精度,就要先砸大錢搞定測量設備

今天PI在LinkedIn貼文介紹自家奈米量測實驗室,非常震撼的軍火展示。

https://www.pi-usa.us/en/tech-blog/metrology-equipment-for-nanopositioning-at-pi/

光在德國總部就有15個實驗室

24小時恆溫+/-0.25K

環境隔震最佳達到VC-I

唯有如此,才能精確定量sub-nm的訊號

你可能會問「這麼厚工幹嘛?」

的確,一般工廠自動化設備(如PCB檢測),準確到0.1um就很厲害了。

但對從事先進半導體製程與基礎科學研究的人而言,sub-nm定位設備是他們每天的吃飯工具。

比如原子力顯微鏡AFM、半導體測試nano-probing,掃描式電子束檢測SEM等,都是「失之奈米、差之千里」。

此時,有一套精準可靠的定位系統,就變得至關重要,甚至直接關係到你我的健康。

想想看,如果沒有一套精密的X-ray diffraction 設備,要如何確定COVID病毒蛋白質結構?

實驗結果可能誤差極大,充滿雜訊,疫苗也永遠研發不出來。全球數十億的人,將繼續遭受巨大的痛苦。

台灣有能力自製這些精密設備嗎?

筆者的大學指導教授,曾參與建設新竹同步輻射中心。
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曾語重心長地談到台灣不夠重視自主精密儀器研發的問題,大意如下:

「大家一窩蜂地做最熱門的研究,花大錢採購設備,發表文章在頂尖期刊。

但到頭來,家裡的工具都不是自己的。不是歐洲的、就是美國的、日本的。

少了任何一項,你就做不出東西。而且儀器的功能有極限,你能做的事都侷限在這個框內。」

所以教授特別強調自己設計、架設、操作實驗器材的能力。

該實驗室,也訓練出許多從事精密儀器相關行業的人才。

未來怎麼走?

自造精密設備這條路,荊棘滿佈。除了要砸大錢投資人才、設備,還要想辦法突破先進國家的專利佈局與技術封鎖。

筆者認為目前最大的關卡,在於sensor、transducer等關鍵零件,都大量依賴進口。尤其高精度encoder,不外乎來自德、英、日這三國。

其實以台灣半導體製程的能力,應該很適合研究這類MEMS微機電相關的元件。但筆者已離開MEMS領域許久,因此沒有繼續追蹤相關進展。

精密儀器100%自造,只是一個大方向,而非必然的目標。

在全球精細分工的時代,也幾乎不可能完全自製所有零件。

加強系統整合,用turn-key solution提高附加價值,才是現階段比較合理的目標。

再用賣系統的毛利,補足基礎元件研發的缺口。

元件性能與性價比提升後,自然提升整體系統價值,進而增高毛利。如此就有更多餘裕投入基礎研究。

如此才是一個正向的向上循環。

要 race to top,而非 race to bottom,才可能提升產業的競爭力。

希望所有台灣科技人,不論你身在什麼位置,管理、業務、研發或製造,共勉之。


留言

熱門文章